海达汽车网

高等教育将普及化

高等教育将普及化

高等教育并非仅仅培养具备丰富知识储备的人才,更多的是教会学生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

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宽知识的广度,而在加深吸收和学习的深度。读书的目的,并非绩点和学分,任何一行字、一个公式都是积累,是基本功,好比火车轨道的细小螺丝,看似不起眼,实则缺一不可,我们很难具体地描述出有多少人,在人生的选择中受到阅读的作品多大的影响,但人们在学生时代所追求的东西,必然在以后的言行举止中留有痕迹。《比较文学原理》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的影响,较之于题材选择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存在。而且,这种真正的影响,与其是靠具体的有形之物的借取,不如是凭借某些国学精髓的渗透,真正的影响理应是得以意会而无可实指的。”学习是一场长跑,也是一场长期投资,当下的努力或许不一定能快速带来肉眼可见的回报,但忽视的、遗漏的、偷懒的,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绊脚石。考前通宵和刷分或许有用,但更像是一种应急的自欺欺人,学习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在自律和规划上。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的同时,进化成为更好的人,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更好地承担社会、国家的责任,才有面对风浪的底气和能力。

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学科内部的钻研,更在于拆除学科之间的篱笆,处处皆学问。王德威先生曾说“文学不是狭义的,而是天文地理之学”。文学本身也是具有理性、科学色彩的,文学作品中亦不乏逻辑与科学思考;数学之美、人工智能之美之中蕴含了人文精神。学术研究应该“纯粹”,即对研究不含功利、摒除学科偏见的热爱。多元的角度,兼容的心态,将是助学习之船航行的有力风帆。

大学生活并非学生生涯的尾声,迈入大学也不意味着高考后的“解放”,相反,更需要独立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学生们从课堂上得到的并非只是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角度,主动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体系,而非被动输入。在大学毕业后许多人陷入迷茫,“要不要考研”“该不该读博”“研究生/博士的就业方向”成为教育相关搜索的热门话题。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学生活结束了“小-初-高”的“固定模式”,如果读小学是为了上初中,走到大学,是为了什么,高校教育结束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接受高等教育之后,需要自己决定人生的方向,认清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有明确的自我方向定位,换言之,在人生的节点,寻找新出口。

我国什么时候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

历史记录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转发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拉开了高校扩招的大幕。据统计,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08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

【相关报道】

《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2月26日一版

《如何应对高校扩招》,2000年3月15日一版

见证者说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及高等教育发展史,199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高校史无前例的大扩招,使数十万名考生得以跨入高校大门,也使中国高等教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1999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成为教育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听到高校要扩招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振奋,为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而高兴。

后来,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一些特殊时间节点,我专门做过1999年高校扩招的专题报道,采访了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对这项决策出台的台前幕后及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据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回忆,1999年6月2日上午,时任教育部领导告诉他,国务院决定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那时候各高校招生简章已经发出去了,学生在忙着填志愿(7月份高考,考前填志愿)。国务院关于扩招的决定改变了正常的部署,一切工作安排都转入特殊应急状态。6月13日,各省份主管教育的副省长、副市长和教育厅厅长齐聚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作了部署,要求迅速落实国务院的决定。

谈到1999年的高校扩招,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严重金融危机,并很快波及全亚洲。当时的中国经济面临很多困难,正力保GDP年增长率达到8%。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拉动内需上下功夫。汤敏认为教育能有效拉动内需,于是他向政府提出了扩大高校招生的建议。我曾当面问过汤敏,他说自己确实向国务院提过相关建议,但他个人的作用很有限,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作出的重大决策。时任教育部领导认为,扩大高校招生,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三个需要”——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涉及高校扩招只有8个字:“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8个字为扩招确定了正确方向。最终,1999年高校招生增加51.32万,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中国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从2006年开始,高校扩招速度明显放缓,提高质量被确定为高教发展的中心任务。

今天看来,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尽管也带来一些问题,但毫无疑问是一项正确而果断的决策,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07日第23版

作者:汪瑞林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